?
導語在惠東東北部山區,有兩個地方在紅色革命歷史上都留下過深深的烙印,一個是“東江紅都”、“廣東的井岡山”高潭,另外一個是?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成立地——安墩。安墩除了有溫泉,這里更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下面請看詳情。
歷史淵源?充滿硝煙味道的安墩安墩鎮位于惠東縣北部,南與白盆珠鎮相鄰,北接河源紫金縣藍塘鎮,地處烏禽嶂南坡,地勢由東南向西傾斜,安墩河、白沙河、小瀝河流經全鎮,熱湯村溫泉聞名遐邇。
安墩的名字由來與“戰爭”有關。相關史料記載,從南宋時起,就不斷有鄉民遷徙定居安墩。明末年間,當地盜賊猖獗,百姓深受其禍,因此商議決定在圩中筑起高爐,即鄉間式的土墩。一旦發現盜賊,就在土墩上點火熏煙,作為報警信號,故名“煙墩”。清末,當地的治安狀況大為好轉,百姓安居樂業,便將煙墩改為“安墩”,意為安全的土墩。
雖然是山區,但安墩鎮是西枝江上游工農業產品集散地。早在200多年前就有集市,每逢圩期,惠東縣內多祝及河源紫金縣等地的山貨及農副產品在此貿易。
安墩在近代也培育出不少杰出人才。太平天國著名大將、奉王古隆賢是安墩老鴉布人,有天王洪秀全所賜寶劍、圣旨、靴等,被惠州博物館收藏。辛亥革命先輩、中國同盟會安南分會會長、粵軍直轄大本營東江警備區司令林海山也是該鎮珠湖村人。
安墩的基因,蘊含著爭斗、不屈。當時間指向解放戰爭時,安墩風云際會,登上時代大舞臺。
抗日戰爭勝利后,國民黨發動了全國內戰,國民黨廣東軍事當局對東江縱隊復員人員實行了鎮壓。1946年11月,中共廣東區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,決定全面恢復廣東地區的武裝斗爭。這時,留在粵贛湘邊區的武裝隊伍和復員人員,立即開展武裝斗爭。到1947年冬,作戰部隊由恢復武裝斗爭時的470人,發展到11790多人,并組織了地方民兵隊伍和農民協會,建立了一個個游擊基地。
邊縱設立?粵贛湘邊縱隊安墩成立
據《粵贛湘邊縱隊史》記載,1948年12月15日,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:正式成立中共粵贛湘邊區委員會,粵贛湘邊區黨委除管轄江南、九連、江北、滃江、五嶺地委外,珠江三角洲的地方黨委也劃歸粵贛湘邊區黨委領導。中共粵贛湘邊區黨委于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在惠東縣安墩鎮黃沙村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。在會議期間,中央軍委發來電報,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成立,并任命林平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、黃松堅為副司令員,梁威林任副政治委員,嚴尚民任參謀長,左洪濤為政治部主任。
1949年1月1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與閩粵贛邊縱隊、桂滇黔邊縱隊聯合發表宣言,宣告粵贛湘邊縱隊在安墩鎮正式成立。《宣言》明確宣布“本軍作戰目的,志在解放本地區人民群眾,推翻帝國主義、封建勢力、官僚資本主義獨裁統治,配合人民解放軍為徹底解放全中國,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而奮斗”。
粵贛湘邊縱隊成立后,旋即對東江各地的部隊進行改編,將江南、江北、九連、滾江、五嶺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所屬部隊統一改編。江南支隊編為東江第一支隊;粵贛支隊改編為東江第二支隊;江北支隊改編為東江第三支隊;北江支隊改編為北江第一支隊;粵贛湘邊解放總隊(五嶺支隊)改編為北江第二支隊;贛南支隊,湘南支隊也進行了改編;珠江三角洲部隊待條件成熟后編為獨立團。“邊縱”司令部以及“東一支”司令部分別設在安墩鎮黃沙小學和安墩鎮大布村鷂子嶺忠義堂。
戰斗功績?建立400多萬人口解放區1949年2月1日,安墩圩鎮打蘸埔召開了一場慶祝粵贛湘邊縱隊成立的萬人大會,這標志著粵贛湘邊區人民武裝力量跨入了正規化部隊的行列。為了迅速建立和鞏固以東江、韓江為中心的戰略基地,粵贛湘邊縱隊發動了強大的春季攻勢。據史料記載,粵贛湘邊縱隊殲滅了國民黨廣東省保安第四師師部和保五團,先后解放了龍川、五華、連平、和平、新豐、紫金等縣城。
當年7月之后,粵贛湘邊縱隊各部隊乘勝出擊,迅速解放了江南、九連、江北和五嶺的廣大鄉村和十余座縣城,解放人口增至400余萬,作戰部隊從初期的470多人發展到3.8多萬人,建立了400多萬人口,縱橫千里的解放區,為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進軍廣州、解放廣東鋪平了道路。1949年八九月間,解放軍迅速解放了整個粵贛湘邊地區。至此,安墩的烽火歲月終于畫上了句號,昔日煙墩成如煙往事。
1950年2月,粵贛湘邊縱隊番號撤銷。史料記載,粵贛湘邊縱隊是一支繼承發揚東江縱隊革命傳統的戰斗部隊,自建立武裝隊伍開始至全區解放3年多時間里,武裝隊伍發展到38000多人,參加較大的戰斗848次,解放了全區所管轄的縣份,并配合第四兵團、第十五兵團、兩廣縱隊一起解放了廣州市及廣東一大片地區。
資料源于 東江時報
如今,粵贛湘邊縱隊紀念公園已經建立起來了,這里也隨之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區。作為惠東人,?我們一定要記住粵贛湘邊縱隊在安墩的偉大事跡,大力弘揚與學習“紅色文化”。
----------------END------------------